近日一位朋友咨詢,訴說自己近期加班熬夜后,出現心慌、胸悶的癥狀,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于是筆者向她介紹了幾個日常易找、有效的腧穴,囑其在多休息的情況下進行按揉,次日反饋癥狀大有緩解。這位朋友遇到的情形,也是現今社會很多上班族遇到的困擾,醫(yī)學上稱為“心悸”,多是在連日休息不好,抑或生氣、情緒不佳后出現,如果平時常常按揉神門、內關、通里、巨闕、膻中、足三里等6穴,可有效緩解心慌、心悸的癥狀。
發(fā)生原因
心悸,以自覺心跳異常,或快或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自覺心慌不安、神情緊張為臨床表現,可伴有頭暈、胸悶不適、心煩失眠、顫抖乏力等癥狀,多呈陣發(fā)性,嚴重者可持續(xù)不解。中醫(yī)將心悸病情較輕者稱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稱為“怔忡”。心悸多見于西醫(yī)的心神經官能癥、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和貧血、甲亢等疾病。
中醫(yī)認為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臟密切相關。心悸的發(fā)生多因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及藥食不當等,導致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yǎng),心主不安,或痰、飲、火、瘀阻滯心脈,擾亂心神。
心悸的病理性質主要表現為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心失滋養(yǎng)而出現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虛實之間常相互夾雜,亦可互相轉化,陰虛者常兼火盛或痰熱,陽虛者易夾水飲、痰濕,氣血不足者易兼氣血瘀滯。心悸初起多以心氣虛常見,可表現為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心脾兩虛、心虛膽怯和氣陰兩虛等證,常因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累、飲酒等誘發(fā)。
腧穴調理
神門穴:手少陰心經腧穴,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該穴為神氣出入之門,故名神門。神門為心經原穴,可調整心臟及心經氣血的虛實,所以按揉該穴,可寧心安神、補益心氣,以定驚悸。刺激神門穴,可采取按揉、掐按,有輕微的酸脹感為宜,同時可結合子午流注理論在心經當令時間,即中午11點至13點期間按揉調理,達到更好效果。
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心包為心之外衛(wèi),代心受邪,心包經腧穴可治療與心相關疾病,內關穴為心包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主治心痛、心悸、胸悶等心胸疾患。
通里穴:手少陰心經腧穴,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心經經脈病候“是主心所生病者”,故該穴主要治療心悸、怔忡等心臟相關的疾病。通里穴為心經絡穴,與內關穴二穴合用,起到寧心通絡、安神定悸的作用。
巨闕穴:任脈腧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臍中至胸劍聯(lián)合為8寸)。巨闕為心募穴,是心之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該穴臨近心區(qū),“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對心慌、胸悶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膻中穴:任脈腧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為心包募穴,又為八會穴中的氣會,對一切氣病皆有治療作用。膻中與巨闕二穴合用,通調心和心包兩臟腑之氣,起到調補心氣以定悸,緩解胸悶、心慌的作用。膻中和巨闕,既可單獨按揉,也可用掌根、大魚際自膻中推按至巨闕。
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腧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足三里為胃腑下合穴,對脾胃疾患皆有很好的調治作用,又為人體重要的保健腧穴,按揉足三里可補脾健胃,促進氣血生化,起到振奮心陽,補益心脾,寬胸利氣,緩解心慌、胸悶的作用。
心慌、胸悶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如果癥狀較長時間不能緩解,要積極就醫(yī)查找原發(fā)病,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嚴重者特別是有器質性心臟病,要及時采取綜合治療措施,以免延誤病情。日常生活出現心慌、心悸,按揉上述腧穴,可有效緩解,同時要注重調暢情志,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惱怒、憂思、驚恐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