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俗稱“拉肚子”,是常見的胃腸疾病,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脾腎陽虛等為其主要病因。艾灸、按摩相關穴位對緩解該病有良好效果,下面進行簡單介紹。
發(fā)病之因
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主導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泄瀉的病位雖在腸,但關鍵病變臟腑在脾胃,此外也與肝、腎有密切關系。不論是腸腑本身的原因,還是由于肝、脾等其他臟腑的病變影響到腸腑,均可導致大腸的傳導功能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失常而發(fā)生泄瀉。
寒濕困脾可導致脾運化水液失常,出現大便清稀或如水樣、腹痛腸鳴、得熱則舒、惡寒食少。濕邪郁而化熱,可出現大便黃褐臭穢、肛門灼熱、腹痛拒按。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食滯腸胃,可導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肝屬木,脾屬土,情志不暢,肝木乘脾,可引起或加重泄瀉、腹痛、腸鳴。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調,可引起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飲食則便次增多,此類人群常有腹部隱痛喜按、神疲乏力的表現,若病久不愈,脾虛下陷,可導致脫肛。腎陽有溫煦臟腑作用,為人體陽氣根本,腎陽虧虛,無法溫養(yǎng)脾土,會出現晨起泄瀉、臍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白,也就是俗稱的“五更瀉”。
調理之法
根據泄瀉的病因病機,寒濕困脾、脾氣虛弱、腎陽虧虛者應健脾益腎、溫化寒濕;肝郁氣滯、食滯胃腸、腸腑濕熱者應行氣化滯、通調腑氣,可辨證選用天樞、神闕、大腸俞、上巨虛、三陰交等穴。
天樞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大腸俞位于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此三穴合用,可調理腸腑而止瀉。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一橫指處,為肝、脾、腎三陰經交會之穴,可健脾利濕兼調理肝腎,治療各種泄瀉。神闕在臍中央,穴居中腹,內連腸腑,可治療急、慢性泄瀉。諸穴合用,標本兼治,泄瀉自止。
泄瀉時按摩或懸灸以上穴位,有助于緩解癥狀。若寒濕困脾、脾氣虧虛者,可用隔鹽灸或隔姜灸,腎陽虧虛者可用隔附子餅灸,止瀉效果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若腹瀉頻繁并有加重趨勢,應及時就醫(yī),配合補液等綜合治療措施?;颊呷粘I钪幸⒁怙嬍承l(wèi)生,治療期間應清淡飲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