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經常出現(xiàn)走路時下肢酸脹、足背發(fā)涼麻木、下肢夜間疼痛或下肢傷口長期不能愈合等癥狀時,需要警惕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下肢動脈血管狹窄或閉塞而引起的缺血性改變,以間歇性跛行、下肢發(fā)涼、下肢麻木疼痛甚至潰瘍壞疽為主要癥狀。本病屬中醫(yī)“脫疽”范疇。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血管內溶栓、球囊擴張、腔內旋切、支架置入等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重建血管通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降低截肢率,提高生活質量?;颊咝g后活動受限,常會出現(xiàn)腰背酸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結,或者下肢遠端血管再通再灌注損傷導致疼痛、水腫、發(fā)熱等癥狀。
中醫(yī)特色療法內容豐富,其中一針(腕踝針)、一操(經絡拍打操)、一茶(茶飲方)、一湯(沐足方湯劑)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的不適癥狀,促進傷口愈合,加快術后康復,下面簡單介紹。
一針:腕踝針緩解疼痛
《素問·舉痛論》提出:“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泵摼姨弁粗饕怯善⒛I虧虛、寒濕外傷引起氣血凝滯、經脈痹阻所引起,即“不通則痛”。腕踝針是中醫(yī)針灸的一部分,是在經絡學說皮部理論的影響下發(fā)展而來。“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與十二經絡關系密切,“經絡所通,主治所及”,通過對皮部的刺激,達到刺激經絡的目的,從而達到振奮疏通經絡、推動氣血運行的作用,“通則不痛”,進而解除痹阻,緩解下肢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
一操:經絡拍打操通經活絡
脫疽主要是由于脾氣不健、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濕之邪入侵而發(fā)病,加之介入手術為侵入性治療,耗傷元氣,故應拍打腎經、脾經,以健脾氣、補腎陽、生氣血,內可壯養(yǎng)臟腑,外可充養(yǎng)四肢。脾腎陽氣充足,氣血運行,則有助于恢復下肢血液循環(huán),使皮肉筋骨得到濡養(yǎng),促進快速康復。操作時將雙手伸直,大臂帶動腕力與小臂,空掌順著腎經、脾經循行的位置拍打即可。
一茶:茶飲方利咽生津
由于介入治療及術中用藥的影響,不少患者術后出現(xiàn)口干、口苦等不適癥狀??蓪趺?~3顆、甘草2~3克泡水,代茶飲,以茶之形,奏藥之效。此茶飲微酸微甜的口味易于患者接受,且具有益氣生津、化痰利咽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口干、口苦癥狀。
一湯:沐足方湯劑促進愈合
中醫(yī)有“去腐生肌,煨膿長肉”之說,是指在創(chuàng)面愈合的后期階段,運用外敷中草藥膏(散),經皮膚和創(chuàng)面吸收,促進局部的氣血通暢,使創(chuàng)口膿液滲出增多,載邪外出,從而達到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目的。筆者常使用廣東省名中醫(yī)蔡炳勤教授的沐足驗方:大黃、烏梅、五倍子、毛冬青各30克。大黃性味苦寒,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濕退黃的作用,可斂瘡生肌,外治燒燙傷。烏梅性平,味酸、澀,歸肝、脾、肺、大腸經,主要功效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其外用可抑制細菌和真菌。五倍子味酸、澀,性寒,有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的功效,外用可治瘡口不收。毛冬青味微苦、甘,性平,無毒,有清熱解毒、活血通脈的功效,外用可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四藥合用,通過對局部進行熏洗,使中藥成分直接滲入患者局部皮膚、筋骨,同時借水的溫熱效應加速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清除局部有害物質,達到拔腐祛瘀、斂瘡生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