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上西方心理技術是問題取向,東方是境界取向,或者換一個角度說,西方是完善小我,東方是進入大我。一個技術若旨在完善個體的小我,便必然要在thinking的過程中運作。若技術旨在引導個體進入大我境界,其操作便需促使人超越thinking的局限,實現從thinking到stopthinking的轉變。
?移空技術是衷中參西,因為它借鑒西方的模式化載體,但運行和呈現的是中醫(yī)調神的理念、內容和效果。
?移空療法提供的解決方案便是到達并保持心理空境。移空技術的移動和空境體驗,是到達空境;之后的持空技術,則是保持空境。
移空療法作為中醫(yī)調神的重要手段,其理論基礎植根于中華文化三層次人格理論及中醫(yī)獨特的具象與無象思維,臨床操作技術則涵蓋移空技術、持空技術,以及尚未公開的第三階技術。作為中醫(yī)調神的方法,移空療法自當歸位為中醫(yī)心理治療范疇,但近年來移空技術和持空技術已被心理學界認可為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實際上,移空療法是一種心身合一的療法,其干預手段雖源自心理學視角,但應用范圍已超越心理學領域。移空療法中的移空技術是最先應用于臨床的,如果將該技術在2008年第五屆世界心理治療大會上的首次發(fā)布作為正式進入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的起點,那么迄今為止已經17年了。
除了眾多精神科醫(yī)師、心理醫(yī)師、中醫(yī)醫(y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在臨床積累了大量的個案基礎之外,移空技術還參與了高端科研機構組織的有重大影響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研究和服務項目,其中代表性的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龍迪主持的“新冠疫情創(chuàng)傷療愈本土化心身支持公益項目”,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嚴超贛主持的抑郁癥研究項目“心花計劃”等。
本文由于篇幅限制,筆者試著簡單扼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移空技術,至于持空技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移空療法述要》。
從thinking到stopthinking
在介紹三層次人格理論的文章中已指出,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主要傾向于問題取向,如針對個體功能失調和人際關系沖突,采用分析、矯正等方法進行調整。而中華文化的人格追求則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強調境界取向,旨在幫助患者和來訪者達到內心的心理空境,實現整體的協(xié)調與提升。
東西方心理干預技術取向的差別源自東西方文化的深刻差異,恰似中西醫(yī)的區(qū)別。西醫(yī)臨床傾向于病原取向,識別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支原體、寄生蟲,然后治療用藥相應地分為抗菌藥、抗病毒藥、抗支原體藥、抗寄生蟲藥;功能性疾病則識別功能單元,是白細胞降低還是紅細胞降低,或者如神經系統(tǒng)的5-羥色胺不足之類,相應的治療用藥分為升白細胞藥、升紅細胞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這是典型的問題取向,可以明顯看到西醫(yī)學與西方心理學同根同源的特征。
中醫(yī)的整體論,對應臨床則是關注患者的整體呈現,識別患者氣機的升降出入、滑澀通堵、寒熱溫涼,用藥依據四氣五味之理,巧妙運用八法,旨在實現氣機的整體和諧與平衡。這充分體現了整體觀,彰顯了境界取向的魅力。以下再來進一步解釋,移空技術在心理臨床如何體現它的境界取向,體現出與中醫(yī)同根同源的典型特征。
心理咨詢與治療臨床有很多技術流派,目前的主流都是西方心理學技術,例如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家庭治療、后現代等。還有近些年非常盛行的正念技術,帶有濃重的東方味道,但這是西方心理學界將東方文化進行西方本土化之后,出口轉內銷又回到中國的正念。它還是西方心理技術,而且它的理論和技術核心都源自西方翻譯東方文化時西方所以為的正念,東方正念中非常核心深刻的部分,因為受到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沒能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系統(tǒng)地發(fā)揚。
前面說了,大體上西方心理技術是問題取向,東方是境界取向,或者換一個角度說,西方是完善小我,東方是進入大我。一個技術若旨在完善個體的小我,便必然要在thinking的過程中運作,無論是精神分析、認知療法還是家庭治療,其技術操作無不涉及各式各樣的thinking過程,以及這些過程中產生的沖突、來源和結果??傊?,各個流派都是在分析與處理thinking的沖突及其來龍去脈,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記憶、認知歪曲、情感投射等,不外于此。thinking作為意識現象的一種體現,正是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然而,若技術旨在引導個體進入大我境界,其操作便需促使人超越thinking的局限,實現從thinking到stopthinking的轉變。從小我進入大我,從識神回歸元神,從思前想后轉入坐忘之境。因此,進入大我的技術,關鍵在于怎樣引導患者和來訪者stopthinking。
人們已經太習慣thinking了,習慣了思前想后,點對點解決,若要馬上stopthinking,絕大多數人做不到,需要有過渡。移空技術就是采用西方心理咨詢的操作模式,但以中華文化的境界內容為主體,一步一步幫助來訪者回到大我,回到stopthinking。如果用海面的冰山來比喻心身問題,每個問題猶如海面上的冰山,移空技術并非致力于擊碎這些冰山,而是專注于提升水溫。當海水溫度提高到冰點以上,不管是哪一種冰山,都會自然消解。一旦個體能在stopthinking的狀態(tài)中安定下來,問題便會自然而然地消散。這就是把傳統(tǒng)與現代結合起來,從現代開辟一條回到傳統(tǒng)的路。回到傳統(tǒng),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回到心靈的更深處、源頭。
移空技術還只是第一階段,可以說主要是通過移走冰山開啟升溫的過程,但還沒有聚焦提高水溫。移空之后的持空技術,則更專注于提高水溫了。持空技術之后,尚有更深層次的技術階段,目前尚處于未公開狀態(tài)。這個治療策略,借用張錫純的話說,就是心理學的衷中參西,就是以傳統(tǒng)修煉文化的優(yōu)勢內容為主體,利用現代心理學操作性強的模式載體,找到通向人類心靈更深層次而且能夠普遍應用于臨床解決現實心身問題的中國方法。
移空技術的操作步驟
移空技術是由治療師引導來訪者進行有步驟的深度想象,先將選定的疾病癥狀象征性物化,并放入與其相匹配的承載物,而后在正前方不同的心理距離上來回移動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載物,使之漸行漸遠,消失于遠方的心理空境,從而緩解或消除癥狀的心身治療技術。其中“移空”一詞,有“移動至空”和“移動致空”雙重含義。移動至空表明,移動的目的地是心理空境;移動致空表明,移動的操作導致了心理空境的形成。故移空既是治療目標,又是治療手段,目的與方法合一。
移空技術的具體操作分為先后2個階段,即靜態(tài)作業(yè)和動態(tài)作業(yè)階段,各5個步驟,總計10步。按照經典操作順序為:三調放松、確定靶癥狀、存想象征物、存想承載物、填寫記錄紙A、三調放松、清潔與置放、移動與空境、移回與評估、填寫記錄紙B。
靜態(tài)作業(yè)的5個步驟
靜態(tài)作業(yè)第一步是三調放松。三調包括調身、調息、調心。調身即調整身姿,要求來訪者坐椅子的前三分之一,端正坐姿,伸腰直背,雙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雙目輕合。調息即調整呼吸,囑來訪者做緩慢的深呼吸,只注意呼氣,不管吸氣。要求不要完全呼盡,需適當留有余地,使一次呼吸能夠平緩地過渡到下一次。調心即調整意念,讓來訪者跟隨每一次呼氣,將頭腦中的一切意念,包括思緒和情緒排出腦海,借呼氣的外放之勢清理思緒。通過三調放松的系列操作,使來訪者的心身一定程度地安靜下來,做好接受治療的準備。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三調放松不是催眠。三調放松的指導語,語詞語氣簡潔明朗,不對來訪者植入觀念,也不做任何暗示。當來訪者感覺自己比剛才安靜了一些,已經做好準備開始治療了,三調放松就算完成了。
接下來是靜態(tài)作業(yè)第二步,確定靶癥狀。靶癥狀指的是來訪者體驗最為強烈的負性感受。移空技術關注和針對感性,包括感覺和情緒。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沮喪、憤怒等,負性感覺如疼痛、麻木、酸楚、沉重等??梢哉J為,負性的情緒側重于心理,負性的感覺側重于生理。故移空技術可處理的癥狀不僅是心理的,也可以是生理的,其生理癥狀不但包括心理障礙的軀體化表征,也可以是生理疾病的癥狀。因此,移空技術的適應與禁忌范圍不與診斷直接掛鉤,是一項跨診斷的干預技術。例如一位來訪者的主要癥狀是惡心,這個惡心的感覺可能來自于一段令他厭惡的人際關系,也可能是胃炎的癥狀。移空技術并不在這個層面進行區(qū)分,而是聚焦于惡心癥狀本身。來訪者可能同時伴有多種癥狀,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往往也是負性影響程度評分最高的,就是靶癥狀。治療師會讓來訪者對主要的幾種癥狀自主評分,標準為0分最輕,10分最重。比如他的評分是惡心感9分,胃痛感3分,乏力感5分,頭暈感3分。那么他的靶癥狀便是惡心,負性影響度9分。
確定靶癥狀之后便是靜態(tài)作業(yè)第三步,存想象征物。仍以惡心癥狀為例,治療師會通過感覺誘導性提問和細節(jié)誘導性提問,將這一癥狀象征性地表達為具體事物,并深度具象化。例如治療師會問來訪者,惡心的感覺具體在什么部位?來訪者回答是在胃部連著一段食管的部位。問有多大體積?來訪者用手比著說下部圓形的一個球有兩拳大,上邊連著的食管部有中指那么長、三根手指那么粗。問惡心的感覺有氣味嗎?回答是濃濃的糞臭味夾著一股酸味。問這一團惡心的感覺是硬的還是軟的?回答是醬乎乎的感覺。問一團都是醬乎乎的,還是夾雜著有硬有軟?回答大部分醬乎乎的,里面夾著有大小不一樣的硬疙瘩。問這團東西是涼的還是熱的?回答比體溫稍微熱一點。問這團東西什么顏色?來訪者微閉著眼,心里端詳了一下,回答是黑綠色的。治療師讓來訪者仔細看看,這是團什么東西?回答是一團漚臭了的糞泥漿混合著爛草、碎石塊。至此,作為癥狀的惡心感便象征性物化為一團糞泥,并且在不同感官感覺上具有鮮明的物象,例如嗅覺上的糞臭味和酸味,溫度覺得有些熱,觸覺的泥漿感混合著爛草、碎石塊,視覺的底部球狀連著上面管狀的形狀,還有視覺的球部兩拳大小和管部三指粗等。人的意識具有一個特點,當多個感官感知形成鮮明的印象,并且這些感官感知印象融合一體時,物象便會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現實感,這便是進入了深度具象思維。此刻不但在頭腦中這個東西看起來很真實,而且身體也會同步相應的反應,恰恰印證了中醫(yī)心身一體的整體觀念。完成存想象征物步驟后,這團糞泥便成為了惡心癥狀的象征物。
接下來的第四步是要求來訪者存想一個物體,可以將象征物糞泥裝起來,這個物體被稱作承載物。比如來訪者表示想用一只桶來裝這團糞泥,桶便是承載物。治療師會運用感覺誘導性提問和細節(jié)誘導性提問,將這只桶深度具象化,操作過程類似存想象征物。例如問這只桶的材料、大小、形狀、薄厚、顏色、標簽、氣味、光滑度、新舊、提手、蓋子等。當來訪者把這些問題都確認下來,一只栩栩如生的桶便存想完成了。
靶癥狀已經確定,隨后完成了存想象征物和存想承載物,接下來便是靜態(tài)作業(yè)的最后一步,填寫記錄紙A。這是一張固定格式的記錄紙,要求由來訪者自主填寫。第一欄填寫靶癥狀和評分;第二欄把象征物畫下來,并填寫幾項重要的特征;第三欄把承載物畫下來,并填寫幾項重要的特征。畫圖對于象征物和承載物的存想,具有很強的錨定作用。有利于接下來的動態(tài)作業(yè)階段,對二者進行細節(jié)操作。
動態(tài)作業(yè)的5個步驟
第二階段動態(tài)作業(yè)的第一步仍是三調放松,操作過程與之前的三調放松相同。
動態(tài)作業(yè)第二步,清潔與置放。這一步要求來訪者對象征物和承載物進行細致的清潔,然后把象征物放入承載物,安置穩(wěn)妥。仍以前面的例子,就是要來訪者把糞泥從體內一塊一塊清理出來,全部處理干凈。通常還要把清理出來的糞泥檢查一遍,去除里面混雜的東西,甚至可以把泥漿固化,減輕它的酸臭味和污穢程度。然后再把桶檢查一遍,確認沒有漏洞破損;檢查好再清潔一遍,用水洗、用布擦都可以。糞泥和桶分別清潔好了,就讓來訪者把糞泥放入桶內,封好蓋子,完成這一步操作。
動態(tài)作業(yè)第三步,移動與空境。讓來訪者把裝好了糞泥的桶放到眼前,看清楚。然后按照治療師的指令,來訪者用意念讓桶移動到治療師指定的距離位置,例如1米,意思是讓桶移動到距離來訪者1米遠的位置上。這條移動路線,要求是在來訪者正前方的直線距離上。治療師要指令來訪者往復移動這只桶幾十次,總體上越來越遠,例如“眼前—1米—3米—1米—3米—5米—10米—15—20—10—20—30—40—20—40—50—80—100—80—100—80—100—120—150”。隨著移動過程越來越順滑,指令可以省略距離單位,只說數字。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會發(fā)現,在意識當中移動物體越來越遠,效果是和現實中一樣的,物體會近大遠小,直至某一個距離上,物體會小到看起來只有一個點那么大。比如上面這個舉例,桶移動到150米的距離時,只能看見一個針尖大的黑點了。接下來繼續(xù)移動,從150米移動到200米,黑點就看不見了。那么200米以前的移動,屬于初始移動和可見移動。200米以后,稱作超距移動,已經進入空境。超距移動雖然已經看不見物體,但是初期來訪者還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我還能感覺到這個東西沒有消失,雖然看不見但是它還在。于是治療師繼續(xù)下指令往更遠處移動,例如“200—300—1000—5000—1萬—10萬—100萬”。通常來訪者會經歷三層深度的空境,第一層是看不見它了,但感覺它還在;第二層是看不見它了,也感覺不到它了,但心里還有點隱隱約約放不下的感覺(比如這個舉例中,可能是在1萬的距離上);第三層空境是看不見它了,也感覺不到它了,而且心里什么也不惦記,感覺特別輕松自在,那個東西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了(比如這個舉例中,可能是在100萬的距離上)。那么100萬就是空境體驗的位置,這時候就讓來訪者在這個感覺里待一會兒,通常是2~5分鐘,在心里非常放松、什么也不惦記的體驗中沉浸一會兒。
動態(tài)作業(yè)的第四步是移回與評估。來訪者結束了對第三層空境的深度體驗之后,治療師要問來訪者,要不要把象征物和承載物移回來看一看。從大量的臨床案例來看,絕大多數來訪者的態(tài)度是隨它去吧,不管它了。那么此刻就可以請來訪者對自己的靶癥狀當下再打一次分數。這個分數比第一次打分,通常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意味著治療已經產生即時療效了。如果來訪者回答想要把東西移回來看一看,那么治療師就用比較少的移動次數,令來訪者把東西移回到眼前。然后檢查一下承載物、象征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常見的變化是承載物變舊了,比如舉例中的桶,可能顏色變舊了,桶邊有了磨損的痕跡;象征物通常會變小、變少、變輕、變得不那么令人抵觸了,比如舉例中的糞泥,可能變成了普通的膠泥,不再是有臭味的臟東西了,顏色變淺變干凈了,數量也變少了。當確認完這些變化之后,再請來訪者對靶癥狀進行打分。通常分數也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那么象征物的變化和分數的降低,都意味著治療已經產生了即時療效。
動態(tài)作業(yè)最后一步,填寫記錄紙B。如果來訪者把象征物和承載物移回了,并且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在記錄紙B把二者變化后的樣子畫下來,變化后的重要特征記錄一下,然后把最后的評分填在記錄紙上,治療就完成了。記錄紙B還有一欄是留給治療師的,要求治療師做一些相關的治療記錄,此處不再贅述。
起效機制與衷中參西
起效機制的深層講解,筆者會留在下一篇介紹移空療法科學研究的文章中進行,這里只先概略地做一些說明。移空技術的起效機制大體可分為兩部分:第一層是具象思維引發(fā)的心身機制,相應的操作過程主要對應著象征性治療的部分,也就是存想象征物、存想承載物、清潔與置放等環(huán)節(jié);第二層是無象思維引發(fā)的境界轉化,或者用心理學術語即人格狀態(tài)的轉化,相應的操作過程主要對應著移動、空境體驗、移回等環(huán)節(jié)。
簡要而言,第一層即具象思維能夠通過意識的操作,引發(fā)心身一體的反應。按照現代醫(yī)學的解釋,意識活動可以有效干預神經系統(tǒng)活動,而神經系統(tǒng)活動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機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狀態(tài)。所以當一個有嚴重惡心感的來訪者接受移空治療,把惡心的癥狀象征性表達為胃部的一團糞泥時,在軀體層面,神經系統(tǒng)識別胃部真實存在這團異物和意識中想象胃部有這樣一團異物,是等同的。因此,當我們通過意識操作清理這團異物時,觸發(fā)的神經、體液、黏膜、肌肉等組織器官的免疫修復等活動,也是一致的。至于能否達到意識與軀體更好的一致性,因此得到更充分的療效,關鍵取決于治療師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來訪者進入更深層次的具象思維。就像前面舉例的靶癥狀評分,有的治療師可以幫助來訪者把負性評分從9分直接降到0分,而有的治療師可能是從9分降到3分或6分。但從移空技術的案例經驗來看,一般的移空咨詢師都能夠將此案例做到后測6分以下;其中具有300小時以上移空咨詢經驗的咨詢師,通常能夠做到后測3~0分的程度。這部分起效機制,對應中醫(yī)理論就是形氣神的整體觀,操作過程則對應著“意到氣到,氣聚成形,氣動形消”的氣化過程。也正因為中醫(yī)學的認識本就心身一體,所以中醫(yī)調神的范疇要寬過心理學,并不刻意區(qū)別主癥來自所謂心理還是生理。
但是普遍來講,兒童的具象思維能力強于成人,心身一體的程度也高于成人。因此移空技術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確實往往更容易操作,操作效果也更好?!兜赖陆洝氛f“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是有現實依據的。但這不意味著成人喪失了具象思維的能力,也不意味著成人已經心身分離了,只是成年人隨著多年片面強化理性思維教育的加深,隨著在社會生活中被工具性異化程度的加深,其本能的具象思維和心身一體的狀態(tài)被壓抑掩蓋了。所以移空技術的操作,也可以認為是治療師在一步一步幫助來訪者揭去掩蓋,重現具象思維和心身合一狀態(tài)的過程。
第二層是由無象思維引發(fā)的境界轉化或者說人格狀態(tài)轉化,則直指人的自性體驗。凡事都問為什么,已經是現代人處理問題的主要思路之一,對于一部分人來說,甚至幾乎成為他們處理問題的唯一思路。這種思路就導致人被困于思考的陷阱之中,直到思考過載卻無法減速無法停止。例如抑郁癥臨床常見的反芻思維、強迫思維、災難化思維等,人也因此陷入嚴重的焦慮和抑郁等狀態(tài)。怎樣才能有效地轉化人格狀態(tài),超越思考的陷阱?移空療法提供的解決方案便是到達并保持心理空境。移空技術的移動和空境體驗,是到達空境;之后的持空技術,則是保持空境。如《六祖壇經》所說“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在自性面前,任何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這是來自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次智慧。人們日常狀態(tài)的意識境界都是客體化的,是各種念頭(意識映象)來來去去的狀態(tài),即所謂意識流。如果人能夠達到并保持心理空境,讓意識離開意識流,回歸于意識自身,達到純粹、寧靜的意識境界,他的人格狀態(tài)就自然穩(wěn)定不被動搖了。
以上簡要介紹了移空技術的起效機制,不難看出,移空技術的核心內容都來自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它的整體觀、氣機理論、治療目標、思維方式等,無不體現了與中醫(yī)同根同源的典型特征,這便是移空技術“衷中”的部分。那么移空技術在哪些方面參考借用了西方學術的長處呢?主要就是模式化的操作步驟。西方心理學的優(yōu)勢在于擅長標準化、模式化,長于設計技術手段,可操作性強。具體到移空技術,將傳統(tǒng)中醫(yī)養(yǎng)生功法的存想與入靜技術,通過模式化的10個步驟進行操作設定,主要借鑒了西方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的結構化操作特點。所以說移空技術是衷中參西,因為它借鑒西方的模式化載體,但運行和呈現的是中醫(yī)調神的理念、內容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