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期是月經不調的另一個主要分類,指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連續(xù)2個周期以上,也稱“經行先期”“經早”“經期超前”等。筆者近期接診了幾例月經先期患者,囑其按揉關元、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地機、期門、太溪等七穴輔助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月經先期的病因病機
月經先期常與月經過多并見,嚴重者可發(fā)展為崩漏,故需加以重視,及時治療。中醫(yī)認為,引起月經先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氣虛和血熱,氣虛分為脾氣虛和腎氣虛,造成統攝無權,沖任不固;血熱分為陽盛血熱、陰虛血熱和肝郁血熱,引起熱伏沖任,傷及胞宮,血海不寧,導致月經先期。
女子素體虛弱,或飲食失節(jié),或勞倦思慮過多,脾胃受損,中氣不足,沖任不固,脾在五行屬土,心為火,脾為心之子,脾虛日久,漸至心脾兩虛,無法統攝經血而致月經先期,癥狀可表現為月經量多、色淡質稀,伴有神疲乏力、食欲減少、大便溏稀等;少女腎氣未充,或老年女性腎氣漸衰,或青中年女性多產房勞,或久病傷腎,導致腎氣虛弱,沖任不固,經血失去約制出現月經提前,癥見月經量多或少、色淡質稀,伴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婦女陽盛體質,過食辛辣食物,或感受熱邪,迫血下行導致月經先期,癥見月經量多、色深紅或紫紅、質黏稠,伴見心煩、面紅口干、小便黃、大便干等;婦女陰虛體質,若伴月經量多,失血傷陰,或久病陰虧,或房勞多產耗傷精血,導致虛熱內生,熱伏沖任,血海不寧而致月經提前,癥見月經量多或少、色紅、質稠,伴見手足心熱、兩顴潮紅等;女性平素抑郁,或情志內傷,肝失疏泄,氣機郁滯,郁久化熱,迫血下行導致月經先期,癥見月經量多或少、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經行不暢、或有血塊,伴見胸悶脅痛、乳房脹痛、心煩易怒等。
腧穴調理
關元任脈腧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任脈“起于胞中”,為“陰脈之?!薄爸靼ァ?,與人的生育、生殖和生長功能有關,泌尿生殖系統疾患是任脈病候的主要表現之一。沖脈與任脈同起于胞中,主要與腎經并行,關元穴是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故它是調理沖任的要穴。月經先期的主要病機便是沖任失調,故按揉關元可補益肝腎,調理沖任,改善月經先期。
血海足少陰脾經腧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為屈膝,一人以左手掌心按于另一人右膝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是該穴。該穴為脾經氣血歸聚之處,具有調經通血、健脾除濕、調理沖任的功效,為婦科理血調經之要穴,不僅對月經不調有效,對痛經、經閉、崩漏皆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腧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該穴為脾經、肝經、腎經等三條陰經的交會穴,可調理脾、肝、腎三臟,也是婦科理血調經的要穴。按揉該穴,既可健脾除濕,又能疏肝養(yǎng)血,亦可補腎益精,對月經先期在內的月經不調皆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腧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和胃的下合穴,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按揉該穴可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對脾氣虛和腎氣虛引起的月經先期均可調理改善。
地機足太陰脾經腧穴,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地,土為地之體,脾在五行屬土,意指足太陰脾經;機,要也,本穴為脾經郄穴,為足太陰氣血深聚的要穴。地機穴有健脾滲濕、調理月經的功效,故按揉該穴既可健脾益氣,又能清瀉血熱,對氣虛和血熱引起的月經先期均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期門足厥陰肝經腧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期,周期之意,該穴為十二經脈的止穴,為氣血歸入的門戶,故名期門。期門穴為肝臟募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氣調血、健脾和胃的功效,按揉該穴可調理肝郁血熱、脾氣虛引起的月經先期,同時可緩解胸脅脹痛,乳房脹痛,心煩易怒等兼癥。
太溪足少陰腎經腧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為腎經原穴,具有益腎清熱、益氣固經的功效,按揉該穴,可調補腎氣,改善腎氣不足、血熱引起的月經先期。
月經先期作為臨床常見的婦科疾患,發(fā)病既可因血熱或氣虛等單一病機,又可見多臟同病或氣血同病的病機,若遷延不愈,常出現經量過多和經期延長,嚴重者可發(fā)展到崩漏。針灸對功能性月經先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如能配合上述穴位居家自我按摩,可輔助增強療效,避免復發(fā)。若因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月經先期,要及時明確病因,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