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朋友咨詢,產后母乳少滿足不了寶寶需求,嘗試了各種民間偏方,也沒有太大的效果怎么辦?于是筆者根據其身體狀況,讓她試試按揉膻中穴、乳根穴、少澤穴、足三里穴和太沖穴等。兩天后反饋,乳汁較前明顯增多,囑其繼續(xù)堅持。8月1~7日是世界母乳喂養(yǎng)周,借此向大家介紹如何通過腧穴調理產后乳少。
母乳是寶寶最天然的食物,通過母乳喂養(yǎng)可增近母親與寶寶的親密關系,帶來的健康益處可延續(xù)到成人期,這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倡母乳喂養(yǎng),設立世界母乳喂養(yǎng)周的原因所在。然而隨著現在生活節(jié)奏的改變,女性職場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面臨產后乳少的困境。
產后乳少的原因
產后乳少是指女性產后哺乳期內乳汁甚少或乳汁全無,又稱“產后缺乳”“乳汁不足”“乳汁不行”,臨床多分為虛、實兩種,虛者因乳汁化生不足,實者因乳絡不通、乳汁不行。
中醫(yī)認為,“乳汁乃氣血所化”,女性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或平素氣血虧虛,加之分娩失血耗氣,導致氣血虧虛,乳汁化生無源,出現乳汁甚少或無乳可下。女性平時心情抑郁,或懷孕、產后,身體出現較大變化,未能及時適應,情志不舒,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乳脈不通,乳汁運行不暢,即所謂“啼哭悲怒郁結,氣溢閉塞,以致乳脈不行”。女性平素身體肥胖,痰濕內盛,或產后過于大魚大肉進補,脾失健運,體內濕氣聚集成痰,痰氣阻滯乳脈乳絡,或胖人氣虛,無力行乳,也可導致產后缺乳,古人謂之“肥胖婦人痰氣壅盛,乳滯不來”。
產后乳少的腧穴調理
膻中穴:任脈腧穴,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為宗氣之所聚,可調理一切與氣相關的疾患。該穴臨近乳房,治療乳汁少等乳房病癥是其主要功效。膻中調理產后乳少,補之能益氣養(yǎng)血生乳,瀉之能理氣開郁通乳,所以產后乳少無論是因虛或因實所致,皆可通過膻中得到有效調理。
乳根穴:足陽明胃經腧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脈為病“是主血所生病者”,足陽明胃經循經過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胃經腧穴可治療乳房疾患。乳,穴所在部位;根,本也。乳根穴名意指為乳房發(fā)育充實的根本,有承固乳房肌肉的作用,所以治療乳汁少是乳根穴的主要作用,按揉乳根穴,既能補益氣血,化生乳汁,又能行氣活血,通暢乳絡。
少澤穴: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在手小指末節(jié)尺側,距指甲角0.1寸。少澤穴為手太陽經井穴,五行屬金,點按少澤穴,能疏泄肝木之郁,對肝郁氣滯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善通乳絡,是生乳、通乳的經驗效穴,主治乳汁缺少、乳癰等。
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腧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為“土中之土”穴,按揉該穴,既能健運脾胃,益氣生血,又能疏肝解郁,暢通乳絡,故對產后乳少有很好的調治作用。
太沖穴:足厥陰肝經腧穴。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后方凹陷處。太沖穴為肝經原穴,是肝臟、肝經原氣留止的部位,對肝臟、肝經虛實有很好的調整作用。按揉太沖穴,可疏肝理氣,通絡下乳,有效緩解因肝郁氣滯引起的乳汁不行。
特別強調,哺乳中期,月經復潮后乳汁相應減少,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產婦如不按時哺乳,或因不適當休息導致乳汁不足,糾正不良習慣后,乳汁恢復正常者,也不做病態(tài)對待。若產后乳少較重,要及時就醫(yī),以免影響產婦身體或耽誤嬰兒哺乳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