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電腦、手機占據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多,給眼睛帶來的負擔越來越重,很多人出現眼睛干澀、疲勞、流淚、怕風的癥狀。迎風流淚,老百姓俗稱“風流眼”,多表現為流淚頻繁,眼淚清冷為多,多在勞累后加重,外出迎風更甚,同時多伴有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等癥狀。
發(fā)病原因
中醫(yī)認為,肝開竅于目,主藏血,主疏泄,與膽互為表里,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作用。《素問·五臟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視”,肝血的濡養(yǎng)對眼睛正常生理功能的發(fā)揮有著重要的作用。肝主淚液,肝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目,則可出現兩目干澀昏花,流淚等癥狀。
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風性輕揚,易犯上竅,眼居上位,暴露于外,所以眼睛疾患多與風邪有關。同時,風易與他邪相合而為病,風挾濕邪,導致眼睛流淚常伴眼癢;風挾燥邪,導致眼睛流淚常伴干燥眼眵;風挾寒邪,導致眼睛流淚,淚無熱感常伴眼睛怕光。
腎藏精,精血同源,肝腎陰虛,血虛生風,導致陰血不能滋養(yǎng)雙目,就會出現迎風流淚、眼干澀、怕光等癥狀。掌握迎風流淚的中醫(yī)病因病機,臨床采取按揉太陽穴、承泣穴、頭臨泣穴、養(yǎng)老穴和太溪穴等5穴,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腧穴調理
①太陽穴:經外奇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外約一橫指的凹陷處。該穴位于眼睛周圍,通過按揉、刮痧、拔罐,可治療迎風流淚在內的一切眼睛疾患。
②承泣穴:足陽明胃經腧穴,同時是陽蹺脈、任脈的交會穴。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該穴能“承受淚水”,針刺、按摩可有收淚的效果。足陽明經多氣多血,經上諸穴可治療與“血”有關的病證,按揉承泣穴可有效調節(jié)迎風流淚等眼部疾患。太陽穴、承泣穴按揉操作時,可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陽穴,再從承泣穴沿眶下緣推、刮至太陽穴,交替操作二穴,起到疏風散邪、補益氣血,有效緩解迎風流淚。
③頭臨泣:足少陽膽經腧穴,在頭部,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當人患目疾流眼淚時,該穴在眼睛上面,善治目疾。足少陽膽經與肝經相表里,循行于目外眥及頭面部,經上諸穴對眼疾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躲~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針灸大成》中治療“多淚”“目淚”便是該穴主要功能。
④養(yǎng)老穴: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簡便取穴為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頭最高點處,然后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即為該穴所在。小腸經腧穴主治“液”方面所發(fā)生的病癥,淚為“五液”之一,養(yǎng)老穴可調治目視不明、迎風流淚等老年人常見的目部疾患。
⑤太溪穴:足少陰腎經腧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為腎經原穴,可調整腎臟、腎經的虛實。肝腎同源,按揉太溪穴,起到調補腎經氣血的作用,有效緩解迎風流淚的癥狀。
上述五穴,位置易于找尋,操作方便,作用明顯,交替按揉,既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又有“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遠治作用。按揉操作前要注意手衛(wèi)生,清潔雙手,避免臟手感染眼睛。對于嚴重的迎風流淚,或伴有其他癥狀者,要及時就醫(yī),接受專業(yè)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7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