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苦夏三分虛,秋季貼秋膘”,秋天你開始進補貼膘了嗎?千萬注意,秋膘可不能亂貼。
72歲的李大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年,常年咳嗽、咳痰、氣喘。家人覺得李大爺近期飯量少、活動少、人也沒啥精神,于是決定給他進補。誰知連喝了兩天的鷓鴣高麗參燉湯后,李大爺的咳嗽更嚴重了,甚至出現咳血。這是怎么回事呢?
中醫(yī)認為,季節(jié)與人體臟腑相互呼應,其中秋季與肺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對應關系。肺主導著呼吸功能,直接與外部環(huán)境中的空氣進行接觸,秋天燥邪易傷肺,而肺為“嬌臟”,既不耐溫熱之侵,亦畏懼寒涼之害。
鑒于此,秋季養(yǎng)生之道的核心便聚焦于養(yǎng)護肺臟。特別是有基礎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更應采取適當的養(yǎng)生措施來強健肺臟。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抵御秋季燥邪的侵擾,還能為將要到來的寒冷冬季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確保身體的整體健康與平穩(wěn)過渡。
李大爺的家人想用藥膳食療幫他養(yǎng)肺護肺,卻沒有選對方式。對于李大爺來說,進食高麗參、鴿子等溫性大補之品,容易損傷肺絡,導致血溢脈外,所以出現了咯血的癥狀。秋季養(yǎng)肺適合清補和平補,可適當進食銀耳、蓮子、鴨肉之類具有滋陰潤肺作用的食材。由此可見,秋膘不能亂貼,否則不但無益還會有損健康。那么秋季養(yǎng)生還要注意什么呢?
飲食宜潤
飲食忌辛辣,宜滋潤。秋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炙烤之品,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蔥、烘烤的瓜子和花生、煎炸類食品都要少吃。
可適當吃酸味水果,最常見的有山楂、葡萄、柚子等,養(yǎng)肺生津的同時也可養(yǎng)肝。還可適當吃多吃梨、藕、銀耳、百合、西洋參、川貝、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等清肺潤肺、滋陰潤燥的藥食兩用物質。
起居防寒
秋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是白露,第五個節(jié)氣是寒露,民間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有“女不露臍,男不露背”的說法,都強調了秋季加衣防寒的重要性。老、弱、病者要更注意適時增減衣服,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鼻腔疾病患者和關節(jié)炎患者,要嚴防寒邪侵襲,以防疾病加重或復發(fā)。
動靜結合
秋高氣爽,比較適合戶外運動,堅持體育鍛煉可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寒能力。但運動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爬山、打太極拳等,中青年人可打球、跑步、游泳等。在進行以上運動鍛煉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打坐閉目養(yǎng)神,做到動靜結合。
穴位按摩
按揉太陽穴、百會穴、風池穴等三穴位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有助于緩解“秋乏”。
太陽穴位于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按揉時手指合攏,指尖輕輕按摩,局部微微感覺酸脹即可。
百會穴位于兩耳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于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
風池穴位于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位置。頭后仰,拇指環(huán)形轉動按摩穴位,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
調節(jié)心情
《黃帝內經》說“悲則氣消”,指出過度悲哀最易損傷肺氣。而保持好心情,沒事笑一笑有助于宣肺。人在大笑時可使胸肌伸展、胸廓擴張、增大肺活量,有助于緩解胸悶、消除疲勞、驅散悲傷。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7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