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提到感冒,大家可能想到服用藥物以抗病毒或殺滅細菌,事實上針灸、推拿、刮痧等非藥物療法防治感冒的效果也很好。這里重點向大家介紹一下刮痧,一種簡便有效的防治感冒方法,可自行在家請家人幫忙操作。
西醫(yī)認為感冒是由病毒或者細菌引起,但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能只看到疾病的一面,而忽略人體本身的“正氣”,即抗病能力?!饵S帝內經(jīng)》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所以易感冒,是因為身體抵抗力弱了。較佳方法應是增強人體自身對抗病毒細菌的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通過扶正達到祛邪的目的?!饵S帝內經(jīng)》說“病為本,工為標”,強調了人體正氣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首要作用。刮痧可扶助正氣,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在感冒后助人體加速痊愈。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講,刮拭皮膚出現(xiàn)痧斑,不僅改善微循環(huán),還激發(fā)機體免疫細胞對病毒的吞噬、殺滅。通過刮痧,使感冒癥狀很快得以緩解。雖然沒有使用抗生素等抗病毒藥物,卻起到了殺菌、抗病毒的作用。
刮痧工具及方法
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常用的刮痧板有牛角、砭石材質。如果沒有專業(yè)刮痧板,也可以用陶瓷湯匙代替,只要邊緣光滑,不損傷皮膚就可以。刮痧油主要起潤滑作用,減輕因摩擦而導致的疼痛或損傷。如果沒有專業(yè)刮痧油,可以用精油、潤膚乳或清水替代。
刮痧時,要沿著一個方向刮,不可來回刮。刮后背的方向是從上到下,刮前臂的方向是從肘到手腕。刮痧力度開始時要輕,逐漸加重到能忍受為度。
刮痧時皮膚顏色會變紅或紫,這種情況實際上是皮下出血,就是皮膚下的毛細血管被刮后產(chǎn)生破損,血液溢出,瘀阻在皮膚下形成沙子樣的顆粒,所以叫作“痧”。有的時候出痧面積比較大,像沙堆一樣,被稱為“痧包”。這兩種情況都是正常的。
剛開始刮痧時,皮膚可能很容易變紫,刮上幾次后,即使用力很大、刮的時間很長,也不容易出痧。還有一些人從自始至終即使用很大的力也不容易出痧。
感冒刮痧主要部位
后背后背正中為督脈,兩側旁開1.5寸和3寸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感冒初起,無論風寒還是風熱感冒,都可以刮這些部位,重點刮后背上部即大椎和兩肩胛骨之間的區(qū)域。
風寒感冒以畏寒怕冷為主,發(fā)熱較輕或者沒有發(fā)熱,伴有周身乏力疼痛。刮痧后可以喝一碗熱稀粥或姜糖水,蓋上被子輔助發(fā)汗,以遍身微微汗出為宜,不可大汗淋漓。
風熱感冒以發(fā)熱為主,怕冷較輕或無怕冷癥狀,同時可伴有咽喉腫痛。刮完痧如能配合穴位拔罐放血則退熱效果更佳。方法是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大椎穴,然后在點刺部位拔罐,真空罐或傳統(tǒng)火罐均可。
臨床上還有一種感冒類型,叫胃腸型感冒,以食欲差、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為主,刮痧時宜重點刮拭至陽穴直到腰椎位置。
前臂內側從肘窩到腕關節(jié)分布有手三陰經(jīng)脈。手太陰肺經(jīng)在前,溝通著肺臟和咽喉。感冒以咳嗽和咽喉疼痛為主時可以在刮后背的同時配合刮前臂內側。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的目的是微微出痧,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力度,如果刮出來的皮膚上青紫連成片,就不叫“痧”了。一次刮痧后不能再連著刮,應等痧退后再刮第二次。
出痧后應注意保暖,不能受涼。刮痧后身體的毛孔處于張開狀態(tài),在痧退之前較好不要洗澡。
對于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比如血小板減少、口服抗凝血藥的人,不適合刮痧。這部分人群很容易出血,即使輕微刺激也會導致大量皮下出血,刮痧易引發(fā)出血風險。
此外,皮膚高度過敏者、需要刮拭的部位有皮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身體極度虛弱、嚴重心衰患者,也都不適宜刮痧。
刮痧不僅適用于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對于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病癥刮痧同樣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對于已確診的普通型和輕型患者也可在定點醫(yī)療機構由專業(yè)醫(yī)生進行刮痧治療。
***后,除了積極有效的醫(yī)學干預,溫暖適宜的環(huán)境、合理的膳食、充足的睡眠、樂觀豁達的心情,也都是預防感冒、戰(zhàn)勝感冒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