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年輕父母正面臨著一個令他們困惑的問題:2歲的小女兒沉迷吃手,甚至到了手指上起繭、牙齒變形的地步……
家中長輩和網(wǎng)上的育兒專家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議,一方認為這樣會養(yǎng)成壞習慣,將來很難改掉,必須及時戒除;另一方則表示吃手是一種正常的自我安撫行為,應當允許孩子這么做。
父母陷入了兩難境地,只能求助于兒保科的醫(yī)生。
吃手其實很正常
對于寶寶來說,吃手是一種正?,F(xiàn)象。事實上,這種行為在寶寶還在媽媽肚子里時就開始了。
0-2歲是寶寶的“口欲期”,他們通過吸吮來探索周圍環(huán)境,滿足好奇心和心理需求,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射,醫(yī)學上稱之為“非營養(yǎng)性吸吮”。除了手指,寶寶還可能吸吮安撫奶嘴、嘴唇、衣物邊緣等。
非營養(yǎng)性吸吮行為可以幫助嬰兒在面對疲勞、無聊、興奮、饑餓、恐懼或壓力時找到舒適感和安全感,是一種自我安撫的方式,有助于緩解負面情緒。
如果寶寶6個月大還沒有任何吸吮手指的行為出現(xiàn),那反而可能是異常行為。家長需要多多觀察。
8個月左右,寶寶吃手的頻率達到最高峰,隨著寶寶能力的發(fā)展,吃手會慢慢地開始減少,2歲后逐漸消退。
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
· 營造好環(huán)境:關心寶寶的身心發(fā)展,提供安心的成長和游戲環(huán)境。
· 享受吮吸:盡可能母乳喂養(yǎng),充分享受吮吸的樂趣。斷奶時要逐漸過渡,避免突然斷奶給寶寶帶來壓力。
· 使用安撫奶嘴:通常合規(guī)的安撫奶嘴是無害的,適當使用可以有效安撫寶寶。
· 轉移注意力:陪寶寶玩玩具、畫畫等,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為未來不再吃手做過渡。
· 抓握玩具:為寶寶選擇吸引他們的、便于抓握的玩具,如捏響玩具、橡皮泥、粘土等,刺激寶寶的感知活動。
· 抓握訓練:通過手指開閉、刺激抓握和強化按摩等訓練,幫助寶寶發(fā)展手部能力。
長期吃手危害多?
如果孩子在2歲之后,依然有“過度吃手”的行為,我們就要注意了!
1. 增加感染風險:手指、指甲攜帶的病菌較多,有吃手習慣的孩子更容易病從口入,發(fā)生腸胃感染性疾病。
2.損傷手部皮膚和指甲:易發(fā)生手部皮膚破損、感染及指甲損傷,如倒刺、指甲內生、甲溝炎等。
3.牙齒與口腔健康:孩子長期吃手指或啃咬指甲,會對牙齒、牙齦造成傷害,易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或殘缺、脫落等,影響容貌。
4. 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受損: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可能因這一習慣被同伴嘲笑,影響自信心。當吃手指、啃指甲成為應對壓力的方式時,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重焦慮情緒。
干預策略:堵不如疏
吃手的行為可能由生理或心理因素導致,找到“病根”再干預是關鍵。
如缺鐵、缺鋅等可能導致異食癖,表現(xiàn)為孩子愛咬東西,如指甲、紙張,甚至頭發(fā)、墻灰等。
焦慮、緊張、壓力、無聊等情緒都會導致孩子吃手。
如果這一習慣影響到孩子的生活質量、健康或社交關系,就應該及時干預了。
正向強化:鼓勵孩子用更健康的方式緩解壓力,如深呼吸、繪畫、運動等,并給予正面反饋。
認知教育:幫助孩子理解啃指甲的利弊,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行為替代:提供替代物,如手指玩偶等,減少手部接觸嘴部的機會。
家庭支持:營造輕松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減少孩子的壓力源,增加親子溝通,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專業(yè)咨詢:若行為持續(xù)不改且伴隨嚴重心理問題,應考慮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暴力、過度干預有風險?
過度關注或嚴厲批評,可能使孩子更加緊張,反而強化了啃指甲的行為。尊重孩子的選擇,適度放手,培養(yǎng)其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孩子的吃手行為,家長的心態(tài)調整同樣重要。
保持耐心與理解:認識到孩子成長中的挑戰(zhàn)是普遍存在的,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
反思自身行為:如是否過度焦慮,無意中傳遞給了孩子。
自我成長與示范:通過自身行為,示范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潔。同時,學習有效管理壓力的方法,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結語
孩子的吃手行為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需要家長耐心觀察和科學引導。
干預與放任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要尊重其個性發(fā)展。家長應持續(xù)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最重要的是,無論選擇何種方式,都應以愛和支持為基石,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包容的成長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