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九針十二原》:“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yǎng)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jīng)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jīng)。愿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
為何“始于一,終于九”是針道的“綱紀”?依據(jù)《靈樞·九宮八風》篇的內(nèi)容可知,“始于一,終于九”語就是指“洛書”及其所表達的天文歷法理念。
結合“洛書”布陣規(guī)律,五個“奇數(shù)”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長夏五季,四個“偶數(shù)”分布在“四維”?!捌鏀?shù)”為陽,自冬而春而夏而長夏而秋,其運行過程是1→3→9→5→7,就用“奇數(shù)”數(shù)值的大小客觀地表達了一年陽氣由漸盛(1→3→9)到漸衰(9→5→7)的消長過程。四個“偶數(shù)”為陰,其布陣表達了一年陰氣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漸盛(2→6→8)的消長過程。上半年陽長陰消,故為“陽”;下半年陽消陰長,故為“陰”。這是陰陽概念及其理論發(fā)生的天文歷法背景。
“奇數(shù)”為陽,自冬而春而夏而長夏而秋,其運行過程是1→3→9→5→7,就用“奇數(shù)”數(shù)值的大小客觀地表達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長夏→秋)陽熱之氣的多少、氣溫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萬物生→長→化→收→藏的周期變化。按五運六氣理論而言,每個季節(jié)各有73.05天。五個“奇數(shù)”分布在東、南、中、西、北五方,四個“偶數(shù)”分布在“四維”。同樣用“奇數(shù)”數(shù)值的大小客觀地表達了不同地域陽熱之氣的多少、氣溫的高低,以及在此影響下不同地域環(huán)境之中萬物的生長變化。
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氣候周而復始的運行規(guī)律,也表達了五季依次循環(huán),如環(huán)無端,往復不已的時間“序列”,科學地反映了春季萬物復蘇,如“木”之萌發(fā);夏季萬物盛長,枝繁葉茂,此時為全年氣溫較高,猶如“火”之溫熱;長夏氣溫高濕度大,植物開花結實,孕育新的生命,猶如“土生萬物”;金秋送爽,萬物成熟,生機收斂,植物的枝葉枯黃凋謝;冬季嚴寒,陽熱之氣如同自然的“水”一樣涵藏于地下,萬物生機伏匿斂藏?!拔逍小敝靶小?,即季節(jié)氣候年復一年運行不息之意。在太陽背景下的五季氣候運行不息,萬物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莫不遵循于此,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發(fā)生的天文歷法背景。
據(jù)上所述,“洛書”以太陽為坐標,以數(shù)理為符號表達了自然界陰陽消長,五季氣候變化的運行規(guī)律(即“五行”), 都是針刺治病或者處方用藥所應遵循的,在《內(nèi)經(jīng)》中隨處可見依據(jù)季節(jié)氣候變化來論證針刺選穴、進刺深淺、刺灸宜忌等等,這就是為何要以“始于一,終于九”作為臨證治病的“綱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