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18次到浙江大學調研指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為師生作報告,親自指導解決浙大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浙大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把舵定向。從校史館到報告廳,從圖書館到實驗室,從課堂教室到學術會場,從學生食堂到教授客廳,都留下了習近平同志的親切身影和殷殷囑托。2007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浙江大學生儀學院調研并觀看“大鼠機器人”實驗演示。不知什么原因,實驗演示出現(xiàn)失誤,具體負責演示操作的同學因此深感內疚和自責。習近平同志寬慰她說,“沒什么,實驗中出現(xiàn)失誤是很正常的”,并鼓勵“年輕人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
采訪對象:鄭筱祥,女,1945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時任浙江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教授,求是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xiàn)任求是高等研究院資深顧問。鄭曉靜,女,1985年12月生,浙江溫州人,浙江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2006級博士生,現(xiàn)自主創(chuàng)業(yè)。張韶岷,男,1977年11月生,浙江溫州人,浙江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2002級博士生,現(xiàn)就職于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
采訪組:沈黎勇 葉盛珺 石新明 梁艷
采訪日期:2018年8月6日
采訪地點:浙江大學團委辦公室
采訪組:鄭筱祥老師,您好!在浙江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的大樓里,掛著一幅習近平同志與您所在科研團隊成員的合影,這是在什么情況下拍攝的照片?
鄭筱祥:2007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浙江大學,考察了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數(shù)字圖書館、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實驗室,觀看了求是高等研究院“大鼠機器人”項目演示??疾旖Y束后,習書記與師生代表在生儀大樓五樓大廳拍攝了這張合影。
習書記觀看的“大鼠機器人”項目是從2006年5月開始研究的,主要是由生物醫(yī)學工程、計算機、醫(yī)學和高分子等多個專業(yè)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這個項目是求是高等研究院的第一個交叉學科項目。參與項目的學生年紀都不過二十來歲,非常年輕。也正是因為這幫年輕人能吃苦、敢嘗試,充分發(fā)揮不同專業(yè)的特長,這項實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采訪組:鄭曉靜同志,您好!請簡單介紹一下“大鼠機器人”這個項目。
鄭曉靜:這是一個腦機接口的研究項目,需要生物醫(yī)學和工程技術的緊密結合。動物的大腦里有一個區(qū)域是負責獎賞的,當這個區(qū)域受到刺激的時候,大鼠就會覺得非常滿足。我們在大鼠的腦內植入了3對電極,電極會分別刺激大鼠的胡須區(qū)和獎賞區(qū),一個刺激用來控制大鼠的前進方向,另一個刺激給予大鼠虛擬的“獎賞”。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大鼠就會按照指令行動,就像用投食的方法訓練動物一樣,只不過我們是用電刺激代替了食物。
采訪組:聽說“大鼠機器人”項目在演示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失誤,能否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
鄭曉靜:當時我是生儀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碩士二年級的學生,已經轉博,主要從事腦電方面的研究。
習近平書記到來的那天早上,我們早早地就來到六樓的實驗室作準備。我們先讓大鼠在八臂迷宮里試著走了幾次,都非常成功。大概上午9點多,我聽見走廊里陸續(xù)傳來腳步聲。隨后,習書記與時任校黨委書記張曦、校長楊衛(wèi)等領導先后進入實驗室。實驗室的空間非常狹小,站滿了嘉賓領導、實驗人員及工作人員等。作為實踐團隊成員,我先為習書記簡單介紹了實驗的大致情況和主要機理,他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點頭示意。
之后,我便坐下來開始進行實驗操作。當時整個實驗室只有我一個人是坐著的,其他領導和老師都站在我的后方隔著玻璃觀看大鼠的運動。我清楚地記得,習書記站在我的左后方,靜靜地等待著。當時現(xiàn)場非常安靜,安靜得我似乎都能聽到習書記的呼吸聲。我想,大家肯定都對這項實驗非常感興趣,盡量為我的操作提供安靜的環(huán)境。
實驗前半段進行得非常順利,大鼠從八臂迷宮的一端出發(fā),很好地完成了穿越鐵絲網(wǎng)、爬坡等動作,順利繞過了第一個書立。但是,當實驗大約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了問題,大鼠并沒有像往常一樣根據(jù)我的指令右轉。我稍微有點兒緊張,隨后再次嘗試點擊了兩次鼠標,大鼠還是沒有作出任何反應,演示實驗只好結束。不過,習書記并沒有因此表現(xiàn)出失望,可能他已經通過前面的演示了解到實驗的大致內容,就輕輕轉身離開了實驗室。這次小小的失誤也成為我的一大遺憾,幸而習書記后來非常親切地安慰了我,讓我稍有寬慰。
采訪組:實驗結束后,習近平同志還和大家交流了什么?
鄭曉靜:領導們離開后,我和其他同學待在實驗室里繼續(xù)討論大鼠在實驗中失控的原因,所以沒有和習書記作進一步的交流。后來老師喊我們下去合影,我才從六樓來到五樓。
下樓后,我的心情還是非常內疚,一直在想實驗為什么會出現(xiàn)失誤?,F(xiàn)在再看當時的照片,還能非常真實地感受到那種愧疚。鄭筱祥教授向習書記簡要地介紹了我們的團隊,當介紹到我的時候,我向習書記表達了歉意。我說:“習書記,非常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次實驗會出現(xiàn)失誤,大鼠之前的表現(xiàn)一直都非常好……”習書記應該是看出了我的緊張,面帶微笑寬慰我說:“沒有什么,實驗中出現(xiàn)失誤是很正常的。你做的事情是非常前沿的,希望你們繼續(xù)加油,能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作出更多的探索。”
張韶岷:合影之后,習書記還分別跟我們握了手,并同我們進行了簡短的交談。在交談中,他微笑著鼓勵我們,說我們的工作很交叉、很前沿,非常有意義,并希望我們繼續(xù)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爭取早日取得新的突破。
鄭筱祥:看完實驗演示之后,看得出習書記還是非常滿意的。他說:“做得很好,年輕人應該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绷晻浀脑拰ξ曳浅S袉l(fā)。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非常聰明,也非常能吃苦,只要有好的想法和思路,給他們一些點撥,他們就能拿出十足的勁頭去探索和琢磨?,F(xiàn)在,雖然我的年紀已經大了,但還是很喜歡和年輕的學生進行交流。他們這種敢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勁兒就是他們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最大優(yōu)勢。
采訪組:在與習近平同志交流的過程中,哪些內容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鄭筱祥:習書記來參觀,是對年輕人從事學科交叉研究工作的一種肯定,也是對我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莫大鼓勵。
習書記在浙江主政的時候,對教育改革非常重視和關心。他說過,“不僅要開發(fā)學生智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不僅要‘授之以魚’,教授學生‘學會’,而且要‘授之以漁’,教授學生‘會學’”;青年學生要從“會讀書的人”變成“會創(chuàng)造的人”;“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堅持以創(chuàng)新帶動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把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走一條創(chuàng)新型教育之路”。我們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聚集這么多專業(yè)的學生一起思考、一起碰撞,就是要創(chuàng)新、要實踐,這樣學生們從事交叉學科研究工作,不僅能獲得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掌握研究的方法與技能、思考的邏輯與辨?zhèn)危涌斐砷L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
鄭曉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習書記那雙溫暖的手,直到現(xiàn)在我還時時想起。當時是1月初,杭州的天氣非常冷,因為實驗失誤,我心里還是有點兒委屈。習書記握住我的手時,暖暖的,一下就讓我忘記了剛才的失誤和自責。如果讓我用幾個詞來形容習書記的話,我想應該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溫文儒雅。習書記說起話來聲音不是很大,表情非常溫和。作為一名學生,我從他的話語、眼神中深切地感受到他對我的關心和包容,以及對青年人成長成才的殷切期望。
這次演示雖然失敗了,但是對我以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啟發(fā)。出現(xiàn)失誤之后,我一直都在自我反思:如果當時再多試幾遍,如果當時能再多作一些準備,是不是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失誤?我也在尋找客觀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當時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藍牙耳機比較多,干擾了信號的傳遞才出現(xiàn)了失誤。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肯定會作更加萬全的準備,更加周密的考慮,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失誤。這個遺憾我一直牢記在心,鞭策著我這些年來的科研、工作和生活。
張韶岷:習書記對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視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習書記的鼓勵堅定了我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決心和信心。雖然在博士學習的最后一年里從事的“動物機器人”項目跟我的博士研究方向聯(lián)系并不緊密,但是這個新的交叉研究方向深深吸引了我。博士畢業(yè)后,我就投入到植入式腦機接口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從大鼠、獼猴等動物實驗一直到臨床研究,甚至參與到美國的植入式腦機接口的臨床試驗中。
2012年以來,我有幸參與了一項與“腦機融合”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在吳朝暉校長的帶領下,來自計算機科學、生物醫(yī)學工程等多個學科的老師和學生們協(xié)同攻關,通過結合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等技術,將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進行深度融合,實現(xiàn)了“大鼠機器人”視覺功能和聽覺功能的增強,利用增強學習的人工智能算法,進一步實現(xiàn)了“大鼠機器人”認知功能的增強,并在以上工作基礎上構建了具有自動導航功能的“動物機器人”。在嚙齒類動物實驗的基礎上,團隊又進一步擴展了植入式腦機接口的研究,在靈長類動物——獼猴身上,實現(xiàn)了大腦皮層信號對外部機械手的精細抓握控制;通過與神經外科的臨床團隊合作,在國內首次開展了該技術的臨床轉化研究,實現(xiàn)了利用臨床皮層腦電信號實時控制機械手完成“石頭-剪刀-布”等較復雜的手部動作。以上相關研究成果榮獲2016年“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獎”一等獎,并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十多年的交叉學科研究盡管遇到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習書記的鼓勵一直激勵著我們。一路走來我們收獲很多,也更篤信交叉學科是科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最前沿學科。